皇甫嵩身披重甲,稳稳地站在城头之上,他的目光如炬,紧紧地盯着远方的叛军大营。
皇甫嵩发现,这些叛军的大营布局异常严密,营帐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,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有序。
这与他之前所遭遇的凉州叛军截然不同。
那时的凉州军分布极为散乱。
这说明叛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。
这也就给了皇甫嵩腾挪的空间。
每次皇甫嵩发动袭击,都能占到一些便宜,逐渐消磨掉叛军的士气。
然而,如果真的要与眼前的叛军进行正面交锋,皇甫嵩心中不禁一沉。
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,失败的一方肯定是自已,而非叛军。
毕竟,这些叛军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被迫起事的,他们的战斗意志远比朝廷军队更为坚定。
而且,由于长期生活在边境地区,叛军对于战阵和近身厮杀都非常精通。
在单打独斗方面,朝廷军队与叛军僵持了两三年,却始终无法战胜叛军。
无奈之下,皇甫嵩只能采取迂回战术,从侧面进行袭扰,或者是利用叛军内部的不和发动进攻,以此来取得一些战果。
总而言之,在与凉州叛军的激烈对抗中,汉军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。
如今城外的凉州叛军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。
皇甫嵩心中暗自叹息,面对这样一个原本松散的叛军,汉军已经竭尽全力,但现在叛军内部已经团结一致,接下来的战斗将会变得异常艰难。
皇甫嵩不禁感到有些哀叹,对于未来的战局感到忧心忡忡。
就在这时,他突然想起了朝廷前些日子送来的消息。那封信中的内容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,不由自主地再次叹息出声。
站在一旁的孙坚敏锐地察觉到了皇甫嵩的叹息,他急忙关切地问道:“将军,您为何叹息呢?”
皇甫嵩转过头,看了一眼孙坚。这位年轻的将领在大军中崭露头角,表现出色,皇甫嵩对他颇为赏识。
皇甫嵩指着城外的叛军大营,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凉州叛军内部恐怕发生了某种变故,导致他们竟然能够整合成如此紧密的一体。如此一来,我们以后想要轻易地进攻他们,恐怕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了!”
尽管城外的大军数量仅有五万之众,但这五万大军紧密相连,犹如一体,其战斗力却比之前的十万大军更为强大,令人难以应对。
孙坚闻听此言,不禁瞠目结舌,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。
别看孙坚素有“江东猛虎”的美誉,但在与凉州叛军交手的这一年里,他对凉州叛军的实力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。
这些叛军的实力堪称强劲,与他交手的黄巾军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黄巾军本质上不过是一群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,他们缺乏军事训练和战斗经验,战斗力相对较弱。
只会一拥而上。
然而,凉州叛军则完全不同,他们是一群来自边地的武夫,其家族世代从军,祖祖辈辈都常年与羌人作战,历经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洗礼。
可以说,凉州地区的武风之盛,堪称天下一绝。
面对这样的对手,在正面战场上与之交锋,想要占到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因此,只能依靠一些阴谋诡计,尽量避免正面冲突。
在此之前,他们还能够趁着叛军内部不团结,勉强周旋一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