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不是法学狗,应该或多或少都曾听说过彭宇案,但应该没有多少人完整的读过彭宇案的一审判决书。
喻熹也没读过,因为之前有老师讲这个案例时都是一句带过的,他听席澍清这么一说,还以为判决书写得极为精彩,他拿出手机,准备搜索。
怎料席澍清的下一句是:“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份判决书的推理过程有多荒谬,将它称之为司法界的耻辱柱也不为过。”
席澍清的话音一落下,班上的学生又来劲了,荒谬?贬低判决书?质疑司法权威?刺激!
t上其实也有判决书的全文,但席澍清选取了其中的一段重点展示。
有耐心的同学都仔细看了看,民事判决书因为贴近生活,其实都很容易读懂。这一读,都慢慢地反应过来了,等都读明白了班上又起了一波叽叽歪歪难以控制的喧闹声。
原告徐老太,被告是小伙儿彭宇。 判决书上有这样的一段原话:“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人被外力撞倒后,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、辨认相撞之人,如果相撞之人逃逸,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。本案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,是公共场所,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,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,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。根据被告自认,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,从常理分析,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。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,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,而不
仅仅是好心相扶;如果被告是做好事,根据社会情理,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,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,然后自行离开,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,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。”
这个案子最后判了彭宇赔偿徐老太4万余元。
法官的逻辑是什么?
他的说理逻辑,他的日常生活经验,特奇怪,就是跟普通民众的逻辑和生活经验不一样。
他的逻辑是:人不是你撞的,你为什么要扶?
按照他这个逻辑,雷锋岂不是坏事做尽的罪人。
怪不得网友们说彭宇案一出,我国几十年学雷锋的教育宣传成果,一夕回到学习前,说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,一点都不为过。
这就是一份判决书对社会的影响力,它给整个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:若人不是你撞的,理应你就不该扶。扶了就证明你撞了人。
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,去法院诉讼是寻求救济的最后选择,若连司法都无法保障那些学习雷锋热心快肠的人了,这样一来,谁还敢扶?
哲学家培根说过,一次不公正的审判,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故意犯罪。
在彭宇案中,人们关注的是什么,是“到底是不是彭宇撞倒了徐老太”这个已经不可还原的事实问题吗?
不是。
人们关注的是该案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的推理,因为他代表的是法院的立场,是整个国家司法对扶人这件事所持有的态度。
而他作为一个居中裁判者,一个司法审判的代言人,他认为:不是你撞的你就不该扶。
这就是这份判决书最大的错误。
这案子就是老人倒地嚣张讹人的开山鼻祖,倒地老人为什么会讹人,是吃多了没事做吗,并不是。
除了来自金钱的诱惑,还有这位法官带来的助力。
一人成功,于是大江南北的老人纷纷效仿。
怎么着,我国的司法就是会支持他们那些老人家的呢,不信啊,不信就看看彭宇案的判决书啊。
荒谬至极!
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想把彭宇案的主审法官揪出来打一顿。
席澍清看着学生们的愤怒不解的表情,一点都不意外,他当年完整通读这份判决书的时候也曾产生过这种想法。
“按照我之前讲的民诉法中的证明责任,该案应当如何处理?”
席澍清走到王铭面前,他让正一脸义愤填膺的王铭来回答他的问题。
王铭深呼吸整理好情绪,才慢慢说:“首先,彭宇没有承认是自己撞了徐老太,根据自认制度,他到底撞没撞这个争议的焦点,处于真伪不明,事实不清的状态,那就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。”
席澍清微微颔首,他看着王铭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
“徐老太说是彭宇撞到了她,要彭宇赔偿,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,就应该由徐老太承担证明责任,她得举证支持她的主张。但很显然,她没有证据,或者说证据的证明力不够,徐老太举证不能,就应该让她承担不利的后果。”
“我认为依据现有的证据,法官应当确认彭宇没有撞到徐老太,自然他也不用承担赔偿责任。”事发时,附近没有摄像头拍到,也没有群众恰好拍到录到徐老太倒地的经过,也就是没有任何证据,包括那位后下车的证人提出的证言,都无法证明是彭宇撞到了徐老太。
席澍清看着王铭淡淡地笑了笑,有赞赏的意味,“你的观点,关于承担赔偿责任的这一部分我持保留意见。其他的,说得很好。如果你是本案
的主审法官,因为有你存在,眼前的这份判决书就会不存在,这个社会原有的道德观念,也将不会受到来自这份判决书的巨大冲击。”
这才是符合法律人逻辑的说理过程。
王铭学以致用,说得挺专业,有科班法学狗该有的认知。
王铭垂眸,席澍清相当于是在夸他,他腼腆一笑,觉得有点不好意思。
席澍清走上讲台,就这个案子简要的做了个总结,案例和干货都一起穿插着讲了,他的任务也圆满完成了。
这时席澍清可能还没意识到,他讲的这个案例,在多少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哪棵参天大树,最初的最初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呢。
下课后,有的人仍想把主审法官揪出来打一顿,有的人却想成为一名法官。
审判史上有不少的冤假错案,如果一个法学狗,最终能为法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,如果这力量能让民众慢慢地都信任司法判决,如果能避免类似的判决再次产生,不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职业选择吗。
喻熹在下课后觉得自己心中总像堵着点什么,他在晚间给席澍清发消息问他:彭宇案的法官现在怎么样了?
席澍清给他发的语音,喻熹一听,对方的语气略带讽刺:“原法官王浩,因此案改变了人生,他由坐堂问案的法官沦为地处极为偏僻的一个司法所里的小公务员。”
喻熹:徐老太呢?
席澍清:“徐老太后来因不堪周围邻居的指责辱骂和非议,几次搬家,后已于2010年9月去世。”
喻熹又问:那彭宇呢?
席澍清:“他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城市,至今从未主动在任何的媒体平台上露面,除了他的名字和这桩案子,他本人已经低调的淡出了大众的视线。”
几个当事人都因一场意外彻底地改变了人生,当时他们几个又有谁能预料到,起初不过是几万块钱的侵权争议,最后竟闹得一发不可收拾。
席澍清的语气淡淡的,他和喻熹都是站在上帝的全知视角上去看待彭宇案的,他跟喻熹说了案件当事人的结局后,喻熹感觉自己更堵了。
席澍清突然问喻熹对扶不扶的看法,喻熹去榨了几个橙子一时没搭理他,一回头,看到席澍清给他发了句:
如果你因为选择扶而遭诉讼缠身,不用怕,我一定尽我所能,积极应诉;还有,我们会赢。
喻熹一看,鼻尖一酸,眼眶直接红了。
噢,原来有席律师在身后,他就是可以任性的。
今日他本人全糖去冰。